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

来源: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:2025-05-16 11:37 阅读: 字体大小: 打印   

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

梁翔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要立足特色资源,坚持科技兴农,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,贯通产加销,融合农文旅,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,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”。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,促进农业、文化、旅游产业联动,既能带动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,拓宽增收渠道,改善农村面貌,兴旺农村事业,又能丰富农民的经济头脑,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,是加快推进新时代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有效途径。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,重在立足当地自然禀赋、特色文化、主导产业等实际,因地制宜统筹村庄、文化、景区建设,积极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和创新服务,推动农文旅融合共建。

强化村党组织主体地位。坚持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,以村党组织为核心,探索建立“党组织主导、企业主体、市场运作、社会参与、群众共享”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运行体系,积极引入现代市场经营理念,通过“村集体+公司+农户”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“村集体+创客+农户”等有效模式,强化村党组织的主导地位,通过就业、分红、创业等各种利益分配形式,构建起村集体与景区、村民与景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,最大限度调动村民参与景区建设发展的主动性与创造性,提升本乡本土创新创造动力和活力。

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。发展乡村旅游,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周期长、投入大,需要战略谋划,长远规划,整体设计,单靠一村之力远远不够,要从全局高度统筹规划布局,帮助具有农文旅融合发展潜力的村制定符合自身特点,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。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加大资金投入力度,支持农村产业发展、特色文化建设、交通体系完善、数字化改造等基础工作。持续优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环境,加大农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力度,帮助引进和培育懂经营、通科技、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,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夯实基础。

推动村庄风景化和功能化。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以保持农村原真性、把农村建得像农村为原则,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坚持村景一体发展,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原生态自然风光,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,推进村庄净化美化,广泛植树增绿,有效控污治污,营造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的田园画卷,保留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乡情乡韵。在此基础上,按照“乡村风貌、城市功能”的原则,对标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,完善游客服务、旅游安全、引导标识等功能,提升服务品质,把农村的绿水青山最大限度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。

持续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。特色文化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灵魂。文化特色越鲜明,越能有效避免同质化,越具有市场竞争力。要坚持全局一盘棋,深层次发掘利用各类文物古迹、历史名人、民间传说、红色文化、工业遗址等独有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,开发特色文化景点,开展文艺作品创作,建设展馆展厅、沉浸式体验空间、研学基地等文化设施,全媒体、多角度、立体化包装宣传,着力打造辨识度高、吸引力强的地方特有文化IP。要以农村为载体,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,规划系列主题鲜明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,串点成线、连线成片,错位拓展、协作发展,推动旅游产业特色化、品质化、体系化、品牌化。

延长农文旅产业价值链。将农业产业发展与文化、艺术创意相结合,持续开发创新与本地特有的自然风貌、特色文化、人文历史等元素互相融入、相得益彰的新产品、新场景,推动农文旅互补互促、融合发展。着眼部分城市群体希望体验农耕乐趣、享受恬静生活的实际需求,盘活闲置农家院落、低效集体资产,采取由村集体托管或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,大力发展乡村旅居度假业,配套做好生活物资、医疗保障等服务。积极发展特色民宿、农家乐、种植采摘等,构建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要素农文旅产业链。 (作者为市委政研室综合科科长)